安徽石台:一个人带动一项产业 一份情感充满一

摘 要

  图为汪宏保(右一)在察看新加工中药材质量 “在汪社长这边,只要认真工作,一年2.6万元的工资,加上5亩田流转给了合作社,每年还能有2000元的流转费用,我很知足了。”6月3日下午,

图为汪宏保(右一)在察看新加工中药材质量

“在汪社长这边,只要认真工作,一年2.6万元的工资,加上5亩田流转给了合作社,每年还能有2000元的流转费用,我很知足了。”6月3日下午,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毛坦村贫困户曹明友边忙着晾晒中药材,边向笔者介绍。

曹明友所说的汪社长,名叫汪宏保,石台县七都镇毛坦村人。2014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结识了一位经营中药材的朋友,从此和中药材种植结下不解之缘。

“现在主要从事前胡、元胡、覆盆子、金荞麦等中药材开发、种植、加工和销售。”汪宏保说,目前公司占地面积4000平米,拥有中药材标准化加工厂房2000余平米,年生产加工特色中药材500吨。

汪宏保介绍,七都镇二宝中药材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,现有社员452户,其中207户贫困户,涵盖15个行政村,现有4个种植基地,总面积达2400亩。以“合作社 基地 贫困户”的扶贫模式引领带动贫困户种植,采取统一种植标准、管理、收购、加工模式。

“中药材的市场前景很广阔的,我们对农户采取保底价收购的方式,解决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。”汪宏保说,拿前胡为例,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的保底价是3元一斤,如果市场行情好,则根据市场最高价收购,将利润和收益返还给农户。“去年受行情影响,前胡的市场价格才2块多一点,但是仍然按照3块钱每斤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,亏了20多万元。没办法,他们抗风险能力差,不给他们扛着,这个产业就做不起来。”

汪宏保的承担和付出,当地的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该村贫困户侯文玉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“我们家种了不到3亩田的金荞麦和覆盆子,去年要不是汪社长帮我们,我们收入就很少,日子就难过了。”今年67岁的侯文玉是七都镇毛坦村人,2014年丈夫摔伤后,于次年被评为贫困户,后在汪宏保的帮助下,种植了金荞麦、覆盆子等中药材,并于2018年成功脱贫。“中药材的种子,技术指导,汪社长都免费提供和服务,种出来后,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和销售,我们再也不用起早赶到县城去售卖或者担心销路的问题了。”

“作为毛坦村人,我一个人富了,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村民们还在吃苦受穷,带动他们走上致富路,也是我应该做的。”汪宏保说。为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,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,2018年,汪宏保成立了二宝茶厂。目前投入100余万元,打造占地1200平米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,拥有12台专业茶叶加工设备,所在地毛坦村集体以120亩茶园入股,每年分工8000元。“茶园内的茶叶,本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可以去采摘,然后论斤收购,直接让利给农户。茶厂赚不到钱,主要是为了让村民们都能有事情做,能额外的增加收入。”汪宏保说。

科技兴农。只有给农业注入科技力量,才能释放和激活农业的巨大能量。作为农业的一个分支——中药材同样如此。2019年,同样一次偶然的机会,汪宏保与北京中关村生态乡村创新服务联盟的负责人结识,为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相关元素,汪宏保开始了科技兴药的尝试。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,这个可以取代农药和化肥。也就是说,中药材种植以后就可以不用打药和施肥了。”汪宏保介绍,经过前期几亩田地的实验,中药材的相关元素含量得到了的提升,品质也得到了提高。

“好东西不愁卖,愁卖的都不是好东西。”汪宏保说,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的试验中,如果实验成功后将进行大面积推广,以此来进一步增加农户的收入。“如果成功推广后,我们对农户的收购保底价也将会从每斤3块钱,提升到5块钱,每斤收入增加2块钱,按照每亩1500斤产量来算,亩均增加3000元。”

用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来形容汪宏保一点也不为过。而在他的心中,还有一个更美好的愿望等待着去完成和实现。“石台县不仅旅游资源丰富,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地貌,也很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。作为石台人,我的愿望就是想在政府的扶持帮助下,将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,最后能成为石台县乃至池州市的一个主导产业和一张名片。本地村民都能在这个产业下有事情做,都能走上致富的道路。”(舒春龙 张茜)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